◎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今文学派不同于古文学派:后者认为孔子主要是继承与延续古代先王学术思想的大儒。
但我以为,循吏的"条教"只是吏治的辅佐手段而已,仍只可作"儒术缘饰吏治"的证明,不可当作教化已普遍在民间推行的现象看待。朱熹在以下这段话中把这层意思说的十分明白。
他的老师陈白沙去世后,湛若水随处遍祀其师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儒学"终于有机会发挥更大的功用了。"他对比苏轼的话:"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三子不自安于其所已能,孜孜于求仁之是务,而好之乐之,则何暇规规于事为之末。[116]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页157-162,页227-241。
两汉以后即不断有人揭示过度注重"刑名之学"对治理国家的害处。在各种针对皇帝所上的奏札中,朱熹都会不厌其烦地反复申说强调道德心的建立应是实行其它制度措施的基础,其重要性更远在具体的事功考虑之上,即使是攻守战阵之类的御敌之道,也都要归结到人心操守的维系这个层面上。具体到文明对话的问题上,以为和指应当避免各个文明传统之间的冲突,不同是说应当坚持各个文明传统之间的区别。
[24]《周易·大畜彖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成己成人成物合起来说,就是诚之,即使之诚而成之。这正印证、助长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39]当然,今天的社会主体已不再是先王那样的圣王,而是每一个具有公民权利的人。
作为这种屈辱感的一种心理反弹,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始终存在着颇为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情绪,并将其转化为他们的哲学、人文学术、甚至社会科学的论说。但另一方面,主体的发展的可能性意味着可以获得新的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主体都是未完成的。
那么,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明,其未来的中心是否也会转移、甚至正在开始发生转移?举例来说,我们都注意到了美国儒家、如波士顿儒家的兴起,其未来的发展势头很难逆料。我们讲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这错了没有呢?当然没错。显然,这样的全球文明不是任何形式的文明冲突可以达成的,只能通过在文明对话中的共建才能达成。《礼记正义》解释诚者天之道说:至诚之道,天之性也。
换言之,成己是成人、成物的先决条件。但是,按照今天的哲学思想的前沿观念,不论本与末、体与用、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都是存在者、都是物,而非无物的存在。这显然是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今天,我们已经面临着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重大的时代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人类是否正在翻过现代这个历史页面?更具体到关于世界文明和全球文明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发问:人类是否正在超越国族时代(the nation times)?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深远的课题。
《中国正义论的形成——周孔孟荀的制度伦理学传统》(专著),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37] 然而,直到今天,中国知识分子依然保留着一种强烈深刻的屈辱感,那就是近代以来伴随着坚船利炮而来的西学东渐造成的文明屈辱(civilizationalhumiliation)。
但是,我们同时又讲:中国只有一个民族。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关于文明对话的几点思考: (一)文明对话的目标:共建全球文明 为什么要倡导文明对话?因为未来的人类文明不应当、也不可能是现有世界文明格局之中的某个既有文明传统的独大,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任何一个文明传统的文化帝国主义,而应当超越复数的文明传统,以建构一种单数的全球文明。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说孔子的思想就已经是完善的了,否则,后来的整个儒学发展史就是毫无意义的了。以学心听是讲的具有虚心倾听的态度。这个同,就是上文讲的作为人类共同价值平台的全球文明。以公心辨是讲的具有坚持公理的立场,能够以公义胜私欲[51],贵公正而贱鄙争[52],公正无私、志爱公利[53],公察善思[54],如此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55]。‘自诚明谓之性者,此说天性自诚者。这就是说,如果不能完善自己,就不可能完善他人、成就他人,也就不可能创造新的良善的世界。
有一种历史现象很值得研究: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文明,至少就其北传大乘佛教而论,其后来的中心却在中国,成为了中国儒道佛三大传统之一。孔颖达解释道:己有至诚,能成就物也。
近年,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甚至产生了某种我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情绪,鼓吹中国统治世界的同时、中华文明统治世界文明。这种自我完善任重道远,死而后已[27]。
这里还牵涉另一个问题,就是将国家的类型区分为民族型国家(national state)和文明型国家(civilizationalstate)的问题。[2]《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正如上文所说,这里所需要的是仁的精神和诚的态度。这种作为大本大源的存在,其实就是真诚的、本真的生活情感——仁爱情感。用儒家的话来讲,我们必须再次制礼作乐,建构一套全球性的礼[38]。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48] 由此可见,以和而不同为世界文明对话的口号是不妥当的。成物意味着与其他文明一起共建全球文明。
这正是儒家文明的一个基本原理所要求的:未能成己,焉能成人? [1]《礼记·中庸》,《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朱熹集注:成人,犹言全人……材全德备。
总之,今天,儒家文明要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即与其他文明一起共建全球文明,首先就要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何晏注: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儒家要求日新其德[24]、日新之谓盛德[25]、日日新,又日新[26],就是要求自己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例如《大学》的修—齐—治—平,修身是个体的完善,齐家是家庭的完善,治国是国家的完善,平天下则是天下的完善。[35] 我经常讲,我们理解全世界、包括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乃至当代史,有一把钥匙,就是要牢牢记住一个词语——nation:民族国家。
而当我们说中国只有一个民族的时候,英文叫做nation,这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5]还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
如果你把它翻译成民族,那么我们马上会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有多少个民族?然后我们就想起一句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如果一个共同体中的人们持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文明传统和价值观,然而他们又必须在一起共同生活,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在相当程度上超越自我,建立一种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亦即寻求搭建一种共同的价值平台,进而建构一种共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8:10天狐定制
2025-04-05 17:49天狐定制
2025-04-05 17:43天狐定制
2025-04-05 17:29天狐定制
2025-04-05 17:12天狐定制
2025-04-05 16:58天狐定制
2025-04-05 16:07天狐定制
2025-04-05 16:04天狐定制
2025-04-05 15:59天狐定制
2025-04-05 15:51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